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成果研究与实践内容

成果研究与实践内容

  本成果立足于工程训练教学高质量建设,以新工科和OBE理念为指导,遵循思政教育纲要,构建了一个高阶教学目标、一个特色课程思政赋能、五个星级平台融合的工程训练教育新模式(一一五模式),如图1所示。

  (一)明确高阶教学目标,拓新工程训练理念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工训中心确立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总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建立“价值观、工程观、系统观、质量观和标准观”

  在深化工程训练改革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竞赛为抓手”的总体原则,强化多学科融合性、综合性与创新性思想,推进实践平台与课程建设。引入项目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构建了“动手与动脑、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创新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机制,实现五育并举的教学目的。

  (二)创新思政方式,强化实训思政赋能

  1.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体系

  提出与工程训练教学相适应的顶层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航空报国精神,以及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如图2所示同时构建了实训思政育人体系,如图3所示,实现门门课程讲思政、所有教师重育人、环境平台助思政的建设目标,提高立德树人成效。

  2.提出思政元素融入实训作品的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深挖工训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提出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训作品载体中,使学生“在实训中学技能、在技能中铸精神、在精神中悟品行”。例如:雕铣加工的“活字印刷——少年中国说”,3D打印的“南湖红船”等,如图4~9所示。这些灵动的实训作品赋能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激发创新热情,实现“既入手又入心”的思政教育。

  为了进一步丰富精神谱系的内涵,师生们创新性地应用激光技术雕刻谱系扩展内容二维码。老师依据扫码是否成功检验制作质量;同时学生扫码成功后,通过观看链接内容,达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如图10所示。

  3.搭建课程思政教育成果展示平台

  在中心的精神谱系长廊厅馆、创新成果室等处设置了思政作品展台,使学生身处工训中心,时时处处都可以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党爱国爱校情怀。

  特别是“百件作品迎建党百年”成果展示活动,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成为一道亮丽的课程思政教育风景线。赋能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实现“摸得着、看得见”的思政教育。如图11~13所示。

  (三)融合建设五个星级平台,支撑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1.全新建设“一廊一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思政教育平台

  中心将党建与实践创新教育紧密结合,在全国首创建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工训思政教育平台。该平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百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线建成展示长廊厅馆,与实训室和创新室有机结合,集图文、声光、虚实等多种形式,展示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如图14~17所示。

  依托平台开展精神谱系内涵教育以及“实训思政第一课”,使精神谱系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引领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形成了党建与教学深度结合的实训育人新模式。中心获批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放基地,累计接待校内外参观200多批次、15000多人次。

  2.扩展建设国家级示范中心教学平台

  (1)构建了“机航电控智”多学科融合的先进实训教学平台。中心新增实训面积4000平方米,完善建设传统制造、现代制造、特种加工、航空装配、电子信息、测量测试、机器人、人工智能等8个子平台,如图18所示。依托平台,广泛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训项目,构建了多学科、多类型、多模块的工程实训体系。

  (2)实施了全过程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训教学革命。以OBE理念为指导,开展课堂革命,联动开展教材、内容、方式、方法与评价建设,实现多平台、多维度混合式教学。

  ①建设新形态教材。教材以立体化校企合作、项目式、思政融入、微视频链接为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增长知识见识、也提升品德修养,如图19所示。

  ②建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实现预习与扩展式学习;增加虚拟仿真实验,实现虚仿项目辅助学习;引入智慧教学工具,增加课堂教学活跃度,使教学具有创新性。

  ③开展项目式与赛教结合式教学。学生自愿组队、自主设计作品,强调个性化、探究式、主动式、协作式教学。连续10年开展创新作品竞赛评优工作,累计评选出700多项优秀作品,有效提升了学生积极性与获得感。制作作品集12册,丰富了项目式教学资源,如图20所示。

  ④以服务学生高阶需求为导向,组建“综合创新实训班”学有专长的学生自愿组成团队,合作完成更有复杂度、挑战度、多工种结合、多学科融合的实训创新作品,深度实现CDIO教学方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例如:全自动火焰探测处理小车、中国榫卯技术复现伦敦塔桥等(如图21~22所示)。

  ⑤在实训教学中强化劳动育人教育。以“校风校训锤”为项目开展创新性劳动实践,如图23所示,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目标。

  ⑥建立全过程评价与教学监控方式。对评价要素进行结构性改革,细化作品质量考核标准,增加答辩式验收。开展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教学监控机制,严把教学质量关。

  3.升级建设创新创业培训与竞赛平台

  (1)以新工科思想为指导,提出双创教育四结合新理念。构建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与竞赛内容紧密结合、硬件与软件紧密结合的多学科融合双创教育方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以创客教育为牵引,升级建设工程创新空间。建成了由双创制作室(机械类,电控类,人工智能类)、双创调试室、软件设计室、双创培训室、双创研讨室等构成的新型一站式双创空间,并以创新、人文为主题开展文化建设,打造了一个功能齐备、管理规范、服务全面、充满生机的工程创新育人环境,如图24~27所示。

  (3)以科技俱乐部为载体,规范双创管理机制。俱乐部以工程训练、计算机博弈和各类机器人竞赛为抓手,开展会员纳新、培训、集训、竞赛等工作。开设10多门双创选修课程,完善了相关管理规定,助力大学生敢闯会拼、挑战自我。计算机博弈俱乐部和空匠未来俱乐部,分别获得“沈阳市百强社团”和“沈航优秀科技俱乐部”称号。

  (4)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凸显双创教育成效。中心承担了多项校级科技竞赛,全面培养了大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与综合能力,如图28所示。

  中心承办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国家级2届、省级3届,如图29~30所示;承办计算机博弈竞赛国家级1届、省级3届,如图31~32所示。

  中心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490项,表1列出了近几年国家级竞赛的部分获奖情况。

  4.强化建设名师与劳模引领的师资平台

  建设省级名师工作室,中心自培与聘请4名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学名师,引领实训教学的课堂革命。建设全国劳模(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黎明公司数控车工洪家光,沈飞公司钳工方文墨、数控铣工王刚,沈鼓集团焊工张腾蛟4名劳模与大国工匠,指导实训教学,并助力教师的技术与技能提升,如图33~37所示。

  多名劳模的励志讲座与现场示范,不仅诠释了爱国情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也展示了更生动的思政教育。使工程实训教学中不只有高大的设备、冰冷的铁块和震耳的加工声,这里更是有情怀、有温度、有劳育、有美学的育人课堂。

  在劳模名师的培训与指导下,中心有27人次教师在各级教学与技能竞赛中获奖,例如:1名老师在全国第三届金工/工训青年教师微课教学评优中荣获特优奖(全国第二名);2名老师在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中获得二等奖;3名老师在第二届全国自动化类专业青年教师创客大赛中获得银奖。

  5.更新建设社会服务与国家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平台

  中心为辽宁大学、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市航苑技工学校等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多年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工作,例如:沈飞公司、GE公司等;接待了新疆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实训教师进修培训,如图38所示,累计2500多人次,发挥了较好的辐射作用。

  作为国家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平台,更新建设了“赓续红色基因、厚植蓝色情怀、坚守劳模匠心、突出实践创新”的展示与体验厅廊,如图39~42所示。为辽宁省科协主办的青少年科学营、沈阳八十五中学、辽阳一中等提供科普培训,累计2700多人次,使青少年们身处实训教学环境中,能耳濡目染的接受到“党史+思政+航空+实践+创新”的开放教育,如图43~44所示。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37号  ©版权所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